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云门2《十三声》
日 期: 2018-10-19-2018-10-21
场 馆: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歌剧厅 座位图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云门2《十三声》....
生猛的街头身体语汇,撞开逐日尘封的记忆
用身与声的叛变,幻画混种的时代样貌
演出介绍
★节目全长约70分钟,无中场休息
★建议7岁以上观众观赏
《十三声》主创
编舞:郑宗龙
音乐创作暨统筹:林 强
美术设计:何佳兴
灯光设计:沈柏宏
影像设计:王奕盛
服装设计:林秉豪
声音指导:蔡柏璋
排练指导:陈秋吟
60 年代的艋舺街头有位卖艺的传奇人物,人称“十三声”,举凡古今佚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一人分饰多角,忽男忽女,幼声老嗓,惟妙惟肖。围观者众,个个拍案叫绝。编舞家郑宗龙与音乐人林强,以古老的恒春歌谣及民间唱咒,结合前卫实验的电子音乐,跨越身体与声音的表演向度。舞台上如咒语般的游行队伍,佝偻、失序、偏执、断裂的躯体,在瑰丽的影像间澎湃跃动。此次的制作团队,云门2邀请到跨界音乐人林强、剧场鬼才蔡柏璋、世界剧场设计大奖王奕盛、“出版设计界奥斯卡”金奖的艺术家何佳兴担任美术设计、登上美国芭蕾舞杂志《Pointe》的服装设计师林秉豪,以及灯光设计沈柏宏,连手打造“十三声”的当代浮世绘。
《十三声》舞评
《十三声》探掘台湾古老的文化记忆,特别是那些俚俗的,充满温度的,却又在时代洪流中逐渐凋零的。然而,不只是土地庶民鲜明的色彩,更是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撞击燃出的新花火。
表演艺术评论台
《十三声》让人进入声影迷宫,宛若进入想象的乡土。
表演艺术评论台
无论是音乐或舞蹈的进行,抑或是色彩、服装、灯光、舞台的设计,都彷佛层层堆积到高潮,随着屏幕上巨大锦鲤的出现,静谧又精彩地结束。
ARTTALKS
嚎叫反骨的独特姿态
艋舺“十三声”,是郑宗龙的母亲跟他说的传奇人物。
古早艋舺街头广场前,每当这位幼声老嗓、可男可女的一人剧团现身,街坊邻里莫不奔走相告,由于他多声道的百变切换功力令人叫绝,因而有了“十三声”的封号,传奇身影一时风靡艋舺街坊。
创作者常回头召唤幼时最深刻的记忆。郑宗龙小时候,跟着父亲在万华摆摊卖拖鞋。街头是最好的教室,他学着手舞足蹈叫卖、跑给警察追、看街访邻居嬉闹、看暗夜霓虹灯亮闪烁,这一幕幕生猛的市景,始终在他的记忆中骚动。“十三声”的故事立刻触动了他。
创作团队找出台湾最南端屏东恒春地区妇女工作吟唱的歌谣,由女舞者唱“满州小调”;郑宗龙拜托道坛的人,教男舞者唱咒。唱咒,那是民间与上天对话的旋律,时至今日那喃喃念诵的语声,也像是人声嘻哈般的呈现引人注意。
于是,《十三声》像一把钥匙,打开参与创作人的记忆柜,找出土地上滋养这群艺术家的生活风貌。音乐创作林强,将街头卖场旋律结合电子乐,以前卫节奏烘托着舞者肢体,带观众进入华灯初上的艋舺;美术设计何佳兴,以彩色笔的质感,书法的笔触撇出舞衣的图像;服装设计林秉豪,用UV灯强调舞衣上的荧光色,那光红柳绿,带人回到戏棚舞台下;影像设计王奕盛,在舞台背景投影出悠游的贵气鲤鱼,橘红白的斑斓鱼纹交织出舞台的绚烂迷离。
十一位舞者,也因为《十三声》开启了训练的新页。他们舞动各种失序、佝偻、诡谲、荒诞却吸睛的动作,在剧场鬼才蔡柏璋的声音指导下,运用喉咙的肌肉,诡笑、嚎叫、异声、怪调,如烟火齐发,能量尽出,毫无保留。
这样的舞,郑宗龙承认,一开始曾让他陷入一种难以名状“见笑”的情绪。 闽南话的“见笑”带有一分羞耻感。而羞耻感则来自于,庶民肢体对比上英挺芭蕾的反差呈现。然而,声音与肢体没有对错优劣,每种姿态在其文化土壤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郑宗龙抛开过去“精密计算”的编舞手法,大胆挥洒,放手交给心绪主导,舞者与艺术家团队共同创作,以生猛的精神,把这些随着时空流逝的动人庶民旋律与肢体,转换出另一种不同的生命力。
记忆的涟漪 文/郑宗龙
母亲说的故事,开启了这个作品,像石头丢进平静的水塘,激起记忆的涟漪向外扩散,童年的视角是蹲在万华路边向上望的景象,只记得天天处处精彩,用文字准确形容,我不会,所以试着用舞蹈,把水面倒映的景象用身体,用声音呈现出来,母亲说的“十三声”也因为这样被转述了千百次,每次说起,童年记忆里生猛的人物一尊尊跳出来在脑海的波浪上,贪心的想看得更清楚,靠近时却总是被自己映在水上的影子给遮住,我抓着这些感觉跟林强前辈聊起回忆,也感慨这些失去的不再回来:声音,气味,形体,事件,颜色,街上人们的态度,如每天世上发生的事,转眼即逝,如空气般看不见,是生存吧!我再也找不回记忆里的人物。林强像是那指路人,我的叩问,他的牵引,招唤出这些模糊的记忆,一天一天的慢慢成真,转化。
走过欧洲,日本的街道,新旧交织出的城市样貌,在家乡,有股焦虑,历史与文化和土地生活的表现渐渐斑驳了。和艺术家们佳兴,秉豪,奕盛,柏宏一同潜进滋养我们的环境,试图挖出些什么,我们像通道,经过后的再生产,希望能帮自己搞清楚,我是谁,从哪来。这些或许就是这次的功课,柏璋的协助让我和云门2的伙伴们更有勇气的探索自己潜藏的声音向度,在他的鼓励下,大胆的嚎叫成真了,也不再羞耻害羞,像婴儿般的记得这与生俱来的纯粹力量。
每一次编舞,我依然害怕地面对创作的过程,但,我知道的是,有种不能言说的感觉,介于悲伤和喜悦之间,一直蛰伏在身体里,透过创作,透过和舞者伙伴的交流,由他们站上舞台,展现出这些记忆的样态。我除了感恩,别无他说。
云门2艺术总监暨编舞家:郑宗龙
生于台北万华(旧称艋舺)的郑宗龙,从小就跟着家人四处摆摊、卖拖鞋;街头活力和人生百态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泉源。
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毕业,曾任云门舞集舞者。2002年开始创作,作品已在欧美亚澳舞台演出,屡屡获奖。2014年,从林怀民手中接下云门2艺术总监,2020年起将于林怀民退休后,继任云门舞集艺术总监职位。
2006年起,郑宗龙为云门2先后编创《庄严的笑话》《变》《墙》《裂》《乐》《一个蓝色的地方》《杜连魁》《来》《十三声》及《捕梦》等多部作品。舞作先后于德国、西班牙、罗马大赛获得奖项。
2016年,台湾两厅院委托郑宗龙创作《十三声》,于TIFA国际艺术节首演大获成功, 2017年于台北、台南的大型户外公演,每场涌入逾三万观众。2018年《十三声》将在澳门艺术节,和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宁波、长沙等各城展开巡回演出。
2017年春天,郑宗龙受邀为澳洲悉尼舞蹈团编创新作《大明》(Full Moon) ,并于澳洲完成22场巡回演出。2018年《大明》将随悉尼舞团前往巴黎、德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国演出。
云门2
享誉国际编舞家林怀民,在1999年创立云门2,由罗曼菲出任创团艺术总监。2006年,罗曼菲病逝后,林怀民续任总监之职。2014年,郑宗龙接任艺术总监至今。
云门2是云门舞集的兄弟团,以培育编舞家、舞者及培养多元观众为目标。邀请多位杰出编舞家为舞团累积出风格迥异的丰富舞码,塑造出年轻舞者多元活泼的肢体能力。每年定期的新作发表《春斗》,已成为台湾观众年年期待的舞蹈盛事。
云门2多次应邀赴纽约、伦敦、德国、新加坡等地演出,四度大陆巡演,并参与纽约秋季舞蹈节、北京国际舞蹈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澳门艺术节演出。纽约时报赞誉“才华洋溢,技术超群……云门2的卓越应与世界分享!”美国芭蕾舞蹈杂志也表示“这是一个你会欣赏,会爱上,会想一看再看的舞团。”
不仅活跃于国际舞台,云门2更投注极大心力深耕基层,他们深入乡镇、校园推广舞蹈艺术。学校、医院、地震水灾重建区、部落广场,都是云门2的舞台。
【摄影 刘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