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详情
- 温馨提示
- 用户评论(15)
关于勋的《少年台湾》
有人说,这是一本书写过去却也能应和现在的书;
但是,关于这场台湾文学音乐剧,
却是一场唱出来的文学。
蒋勋先生10年时间写下
著名畅销小说《少年台湾》
首次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文学音乐剧
“蒋勋之《少年台湾》”
耗时10年
写成著名畅销小说《少年台湾》
台湾著名作家蒋勋花费10年时间走遍台湾大大小小角落,写下著名文学畅销小说《少年台湾》。
他讲的不是台北、高雄这样的大城市,而是一些小小的角落、小小的乡镇;他讲的也不是达官、权贵这样的所谓“重要”人物,而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
《少年台湾》中描写的是那些长久生活在台湾那片土地里的记忆,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风土人情,展现着不同的幸福方式。
10位演员不停的扮演着岛屿上不同地方的普通人物,他们用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表达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沉睡的历史鲜活了起来,表达着对这座岛屿深深的热爱。
第一部文学音乐剧
《少年台湾》首演口碑爆棚
2013年,蒋勋首次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文学音乐剧“蒋勋之《少年台湾》”,年底在台湾南海剧场首演引发轰动,之后在内地多个城市上演票房告急。
音乐剧版《少年台湾》由艺术总监杨忠衡、三金歌王殷正洋担任主演及台新艺术奖年度大奖得主符宏征出任导演。以一位作家拜访画家的过程为梗概,十则故事娓娓道来道来。
音乐剧版的《少年台湾》让文字更加鲜活,仿佛蒋勋先生所写的一个个文字都从书里跳了出来,在这个舞台上生动的演绎着他们的故事。故事,在歌声中不断继续。
一本写着过去却也能应和现在的心灵之书;一场以音乐剧形式投射正能量的深情告白;它就是我们不容错过的音乐剧“蒋勋之《少年台湾》”。由台湾著名作家蒋勋花费10年时间写下著名文学畅销小说《少年台湾》,同时携手台湾“音乐时代剧场”首次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文学音乐剧“蒋勋之《少年台湾》”,于2013年年底在台湾南海剧场上演引发轰动,2015年4月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票房告急,今年6月10、11日又将强势上演于上海艺海剧院。再次验证了,好的文学音乐剧才有市场。
你听过唱出来的文学吗?
台湾著名作家蒋勋花费10年写下著名文学畅销小说《少年台湾》,同时携手台湾“音乐时代剧场”首次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文学音乐剧“蒋勋之《少年台湾》”,于2013年底在台湾南海剧场上演引发轰动。
《少年台湾》中描写的是那些长久生活在台湾那片土地里的记忆,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以及风土人情,展现着不同的幸福方式。
在《少年台湾》中,你可以看到因为“年轻”,时常会不知天高地厚,不畏死活去做一些事,充满顽强、耐苦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可能也跟残酷、毁灭在一起,但没一个人会因此感到沮丧,这些东西构成作者对台湾某一种文化性格的理解,这也是蒋勋认为的《少年台湾》的精神。
它是一部真正文学戏剧爱好者值得观看的一部文学音乐剧
蒋勋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走遍台湾的角角落落,写下了《少年台湾》这部作品。
描写的内容以蒋勋在台湾各地行走和流浪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少年生活的回忆。
蒋勋透过写台湾底层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和台湾开埠、不同年代台湾发展的历史、各地的地方风俗等结合起来,展现了台湾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少年台湾》看似是一个游记,其实蒋勋希望可以感染大家重新去行走这个岛屿,去探索一个新地方,去看看那些完全不同于你生活的人,或者回到记忆里曾经住过的小小的故乡、小区。说不定你认识的人还在,与他们交谈几句,静下心来听别人说话,这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是有趣的平衡,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省。
音乐剧版《少年台湾》以一位作家拜访画家的过程为梗概,包含集集、九份、鹿港、龙坑、笨港、龙峒、丰山、西宝、监寮、南竿十个乡镇故事,以戏剧和诗歌表演方式,串组成一套连篇音乐剧。
观众宛如做一次宁静又澎湃的跨时空之旅,体会作者对台湾百年近代历史的悲悯。十幅笔力雄健的音画,表面看似轻描淡写,却能在人心留下巨碑般的印象。让我们走入这岛屿上十个小小角落,一起分享十段岛屿生命中的特殊记忆,一起面对自己,重新找回我们生命中失去的平静。
部分剧情简介
少年岛屿-诗人与画家
诗人去拜访他的画家朋友,画家是一个才华洋溢、学识丰富的艺术家。虽然学术地位崇高,却常保真纯的赤子之心。诗人进入画室,画家正绘制一幅太鲁阁油画。他们因此谈起关于台湾以及画家成长过程的话题,画家陷入对回忆的思索当中。他提到对台湾的早期印象,跨越时空的台湾场景,一幕幕展开。
儿时印象─少年龙峒 少年、母亲、市民
这是一段错综纷乱的儿时记忆,如同各种印象主题交错的变奏曲。
少年幼时全家落脚台北市老城区大龙峒,而对陌生古怪的小区产生各种光怪陆离的印象。例如陪母亲搭公交车来到孔子庙,在庙前看到巍峨的宫墙,热闹的歌仔戏戏台表演,以及广场前形形色色的老百姓。
少年每天上学都要穿过一条老街,里面有贫民小区、屠宰场和菜市场。在学校里则有着许多 学童共同的记忆,包括公然体罚的严格老师,还有患难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戒严时期对战争的恐惧,老百姓被扭曲的生活态度,童稚的点点滴滴,串组成五味纷呈的战后台湾生活剪影。
万善同归
“万善同归”是建给无名往生者的墓冢,埋葬许多从大陆渡海来台,不幸死于路途的移民。
这样的小冢散布台乐土,但湾各地,每个墓都有着哀伤的幕后故事。这些移民向往一个新是连两脚都还没有机会踏到这块土地上。“万善同归”不仅是对这个小岛,也对古往今来漂泊的苍生,寄予永恒的祝念。
这部作品描写作者成长过程中,对台湾人民与土地的观察与体悟,较少具象的表面描写,也没有刻意为效果编撰的剧情,只有来自灵魂深处,最直接感悟的氛围、颜色与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