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详情
- 温馨提示
- 用户评论(15)
作品简介
2017北京青年戏剧节剧目
13名小学生是这个舞蹈剧场的主角。它的创作源起是"朗读腔"这一具有表演性的现象。我们的父辈,我们,以及现在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朗读中成长。我们不批判"朗读腔",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找到/创造他们自己的"朗读"--一边游戏,一边舞蹈,一边发声--从而发展出只属于他们的剧场表演形式。这种表演会是导演和孩子们达成某种共识的体现。
文本改写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主体为基础素材进行剪裁和添加。既然孩子们的"朗读腔"与模式化的课文紧密联系,我们就换掉他们手中的课本。
孩子们将在剧场里与大人们建立对话。
导演的话
跟孩子们一起做个戏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朗读腔"只是一个切入点,"寻找另一种朗读"是一个手段,我最想看到的是孩子们在剧场里的真实表达。在搜集素材过程中,我发现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很多课文都对原文进行了改写,只保留其故事性,试图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压缩了想象和思考空间。但作为成年人,我们何尝不是在奋力寻找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困境。我们最终不会在剧场里呈现一个可以被总结的朗读形式,观众看到的可能是一些破碎的、自由的片段。但我希望它是我和孩子们达成某种共识的体现--这部戏是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创作。
舞蹈剧场
"舞蹈剧场"(Tanztheater/ dance theatre)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德国发展起来,至今似乎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经验的观众只能试着描述一些典型作品,或者体会什么"不是舞蹈剧场"。以舞蹈剧场传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剧场风格和表演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普遍来讲,舞蹈剧场摒弃了古典芭蕾意义上的美学,它展现给观众的东西不一定要是"美"的(甚至是丑的);它很少去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使用近乎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些碎片化的场景拼贴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在舞蹈剧场里,观众会看到所有形式的舞蹈以及它们的变形,并且掺杂大量生活化的动作。同时,演员讲话,唱歌,使用哑剧中的技巧进行表演。与芭蕾舞剧中的"等级制度"不同,舞蹈剧场没有明确的分工,每位演员在舞台上都同样重要。代表人物:库特·尤斯、皮娜·鲍什、Susanne Linke, Reinhild Hoffmann。
演职人员
导演/编舞:王梦凡
制作:赖慧慧
文本:陈丹路
音乐:谭硕欣
舞美/服装设计:钟慧侦
灯光设计:苗春雨
视觉设计:MOG_design
导演助理:田地、浅色,
演员:赵烁桦、胡启筠、孙怡宁、崔佳钰、赵文熙、孙闻谦、周品达、张清元、
孙书敖、郑子阳、郭梓皓、王梓昀、杜书畅
出 品 人:王潜威
制作支持:St. Production
主创介绍
导演/编舞:王梦凡
王梦凡,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德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学硕士在读。2012年从事剧场实践至今,以演员、编舞等多种身份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曾参与皮娜·鲍什作品《献给昨天、今天、明天的孩子》复排(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并作为发言者出席"我的舞蹈从未停止--皮娜·鲍什作品的传统"研讨会。导演作品《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受邀参加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及2016年意大利博洛尼亚VIE戏剧节。
文本:陈丹路
陈丹路,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编剧/导演作品《错误的话》获首届乌镇戏剧节最 佳个人表现奖。《果酱中的宇宙》入台湾广艺基金会2015"搭台演艺"四部剧作甄选。《长餐桌》、《锡兵》获独立出品并巡演。改编喜剧《不来电》由中检嘉视剧团演出。《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中担任戏剧构作。
作曲/声音设计:谭硕欣
谭硕欣,独立音乐人,作曲,声音设计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学院,获电子音乐制作学士学位。曾以"nara"为名活跃于国内外独立电子音乐场景。个人作品曾发表于比利时厂牌SUB ROSA的中国实验音乐合辑。2015年于大福唱片发表个人EP《枕头》。近几年作为多媒体装置与影像、戏剧配乐师活跃于幕后。《50/60--阿姨们的舞蹈剧场》中担任作曲。
舞美/服装设计:钟慧侦
钟慧侦,服装、舞美设计。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多部戏剧、概念片以及广告的服装造型及美术设计。主要参与剧场作品有:张南导演作品《爱情的印象》、《海达高布乐》、《伽利略》;英国导演Dir. Andy Arnold作品《暴风雨》(国际喜剧邀请展);李亦男导演作品《家/HOME》(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中国原创话剧展演儿童剧《原始一家人》。
灯光设计:苗春雨
苗春雨,灯光设计。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失歌》,《水生》,《九种时刻》,《离开你,我就浪迹天涯》,《长恨歌》,《情问三叠》,《一个女人一天中的十个小时》,《安息》,《在一起》,《世界尽头》,《长餐桌》,《自由站》,《昧》,《梦露之死》,《不来电》,《同一屋檐》,《孤儿2.0》,《郑和》,《漂流宅》,《马蹄声碎》等。
制作:赖慧慧
赖慧慧,制作、策划。中国第一个民间独立剧场北京蓬蒿剧场2009-2016年期间担任运营总监、节目总监、国际项目发展部总监;"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2010-2016)策划及制作人;任职期间积极催生中国剧场原创力量,构建国内外剧场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剧场艺术与当代社会的对话方式。制作:纪录剧场,李建军《25.3km》系列、悲闹剧,顾雷《顾不上》等;国际联合制作:Ruth Kanner《雪夜》、 Jerome Bel《精彩必将继续》北京版、Forced Entertainment《黑夜追逐着白天》北京版等。参与策划制作:"瑞典皇家剧院中国新剧本新作家"(2013)、"社会情境"(2014)、"改变公共的风景"(2015)、"是过去,也是未来"(2016)等;四届"中国民间独立剧场论坛"(2013-2016);"瑞士亚洲之窗"北京站(2016);三届 "新生单元"(201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