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鱼票务APP下载  下载 
换鱼票务登录

当前位置:换鱼票务 >  热门专题 >  话剧结束之后

话剧结束之后

话剧结束之后

    日前,即将在17日亮相保利剧院的年度大戏《柔软》进行了首次联合彩排,效果震撼,情节另类,台词尖锐,表演动人,令有幸在场先睹为快的演员亲友们深受震动,大呼过瘾。1978年11月,话剧《于无声处》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上演,排队买票的市民最长的排了26个小时。


   在这部由上海普通工人宗福先业余创作的话剧里,主人公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勇敢地对“文革”说“不”,不啻于窒闷空气中炸响的惊雷。这部话剧演出后不久,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时隔多年,当年的业余作者宗福先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编剧。他却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于无声处》的成功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事情很简单,如果我这个剧本不是写于1978年,或者再早一点,这个戏的命运会如何?”


    宗福先这个设问发人深省,是啊,时间前置几年,怎么会容许如此大胆地说“不”。从文学艺术角度看,《于无声处》的艺术水准很难说有多高。但是它出现在中国最重要的转折时期,成为全民压抑多年的情感爆发点和宣泄口,其价值更可以认定为一柄政治利器。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的。粉碎“四人帮”后,各行各业都面临一个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作为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最敏感的文学艺术领域,首先面对的是“文化大革命”,反思、质疑、揭露、控诉,便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学艺术的核心思想内涵。与《于无声处》同频共振的是,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因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的“伤痕文学”,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彻底否定“文革”。


  •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