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换鱼票务 > 热门专题 > 京剧龙江颂
京剧龙江颂
该剧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现代京剧,它也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龙江"风格曾被人们广为传颂。X
“样板戏”都是歌颂工农兵的,以革命战争题材居多。歌颂工人的是《海港》,歌颂农民的就是《龙江颂》。它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部现代京剧,它不在“八个样板戏”之内,但也属于样板戏系列,诞生较晚。最初是福建话剧团同名话剧,首演于1963年,故事情节感人,观众反响强烈,当时得到了一些中央领导和文艺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1969年,由上海京剧团移植改编成京剧,出台以后,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效果很好,反响更加强烈。
这部戏是根据真实故事创作而成。说的是我国南方某地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一座山将这个地区分成两个天地,前山是龙江村,得天独厚,有一条九龙江通过,水量充沛,可以旱涝保收。而后山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有9万亩农田面临绝产的境地。在县委召开的抗旱救灾会议上,决定在龙江村筑堤截江提高水位,把江水引到后山,浇灌那9万亩农田。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欣然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决定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丢卒保车”,顾全大局,宁可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保护整体利益,为久旱盼水的9万亩农田送水灌溉。可是,如此将淹没本大队的500亩高产田和部分房屋。江水英接受任务后马上回村安排部署,“接重任乘东风急回村上,面对这波浪翻滚的九龙江,岂能让旱区缺水禾苗黄。党决定堵江送水奇迹创,齐动员全力以赴救旱荒。”她同时预测到,这场抗旱斗争“在眼前有一场公私交锋仗,战斗中人换思想地换装。”围绕着“公私交锋仗”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在以江水英为代表的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努力奋战下,筑堤截江,引水到后山,最终使9万亩农田得救,龙江大队的500亩高产田被淹,但是,他们来个“堤外损失堤内补,农业损失副业补”,把所受的损失也夺了回来。从演这出戏以后,当时的社会上把舍己为公,牺牲局部利益,保护整体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称为“龙江精神”或“龙江风格”。
在话剧《龙江颂》里的党支部书记是个男性,改编成京剧以后,决定换成女性,有人说,这是“重女轻男”。其实,这种说法很外行,京剧不同于话剧,京剧讲究行当,一出戏里要行当齐全才好听好看,特别是现代戏,要接近生活。试想,如果在京剧《龙江颂》中,主要人物是两个男性,一个老生,一个花脸,没有旦角,那就缺少艺术效果。假如江水英和李志田的对唱,变成两个男性的话,就是一生一净对唱,那就有点像《空城计》了。把党支部书记换成女性以后,主要人物,一旦一净,形象鲜活,好看好听。提高了艺术效果。
- 近期推荐